【空哥读诗】宝塔山下重温《清平乐》-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10 11:18:52
来源:新华网

【空哥读诗】宝塔山下重温《清平乐》

字体: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来到杨家岭,回顾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岁月。在毛主席的窑洞前,我们重温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此刻,我们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与那段艰苦卓绝却又信念如铁的激情岁月对话。这首词篇幅短小,却意象深远,既有对逝去战友的深切缅怀,也有对现实局势的清醒认识。今天重读此诗词,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初心与使命的再思考、再出发。

  望断南飞雁:哀思与缅怀的诗意寄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开篇以秋景起兴,意境开阔却隐含苍凉。“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是信使、乡愁与离别的象征。毛泽东此处借“南飞雁”的意象,既是对自然景象的实写,更是对长征途中牺牲战友的深情回望。大雁飞行时的队伍或一字形或人字形,形成整齐有序的队形。我们古人就以“雁序”来代表兄弟排序。又因为大雁每年严格守时南来北回,仿佛寄托了人们的相思与乡愁。范仲淹的《秋思》就有“衡阳雁去无留意”,而李清照却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此诗词创作于1935年10月7日,当天的节气是白露。我们知道,大雁是从白露开始南飞,到寒露为止。此时,站在六盘山上高峰处的毛主席,抬头是能看到南飞的大雁的。毛主席望断的,其实并不是南飞的大雁,而是倒在长征路上的战友们!长征一路,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无数红军战士长眠于途中。“望断”二字,不仅是目送雁群南飞直至消失,更是伟人对那些未能一同走到陕北的同志们的无限痛惜与怀念。也许无人留意,大雁结队飞行,其“队员”的数量是有规律的,6只、12只、18只、24只——一般都是6的倍数。雁去有数,战友牺牲无数,怎不令人愁肠寸断!雁阵南归,人却不返,这其中有对牺牲战友的悲悼,也有对革命事业沉重代价的清醒认知。这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对集体牺牲的深刻缅怀,是革命领袖对人民英雄的崇高致敬。

  屈指行程二万:数字背后的苦难与辉煌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一句豪迈坚定,“二万”这个数字,并非文学的夸张或随意的概指,而是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史实的诗意概括和有力见证。

  根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实地勘测和历史记录,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自江西瑞金出发,至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里的“二万”是一种概括性表述,突出其艰难漫长。“屈指”这一动作,举重若轻,背后却是跨越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渡过24条大河的壮举。其实,长征中,也有一些红军干部一直坚持写作战日记。其中,肖锋的日记最为完整详细,几乎一天都不少,内容既包括每天的天气、行军路线、作战行动、人员伤亡、弹药消耗以及俘虏缴获,也包括当天的行走路程、所到地点等。根据这些日记,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对长征进行了初步总结,路程就是据此逐一汇总计算出来的。这“二万”是红军用双脚丈量的中国革命之路,是用鲜血与生命铺就的信仰之路。它代表着事实、象征着毅力,更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非凡的战略勇气与生存智慧。

  红旗漫卷西风:矛盾间的豪情与忧思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红旗漫卷西风”采用倒装句式,本为“西风漫卷红旗”,但语序调整后,“红旗”被置于句首,成为视觉与精神的焦点。这一方面强调了红旗的存在与飘扬,另一方面也通过“西风”的传统意象暗含了困境与忧思。

  “西风”二字,在古诗词语境中,往往带有萧瑟、悲凉之感,暗示着环境的严酷与前途的未卜。此时红军虽成功翻越六盘山(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但人数锐减、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陕北根据地尚未巩固,革命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红旗漫卷西风”承载着双重情绪:既有革命旗帜不倒的坚定,也有对前途命运的深沉忧思。

  同样是咏红旗,毛主席写于1931年春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那是反“围剿”胜利后的豪情冲天与昂扬自信;“不周山下红旗乱”那是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前程的向往和自信。《清平乐·六盘山》创作时,面对仅剩七千人的队伍和依然强大的敌人,“红旗漫卷西风”更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思:革命火种如何存续?未来道路指向何方?这种忧思,并非悲观动摇,而是作为战略家对形势极端严峻性的清醒认知。英明的领导者能在胜利的征兆中看到隐忧,在凯旋的序曲里保持冷静,这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自觉。

  何时缚住苍龙:清醒是一种战略力量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最后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收束,将诗意推向高潮,更体现出政治与军事上的高度清醒。“长缨”象征手中已掌握的革命武装力量和心中坚信的革命真理。此刻和毛泽东没有盲目乐观地高呼“即刻胜利”,而是冷静发问“何时缚住苍龙”?它实际上为党和红军提出了一份历史性考题:怎样才能“缚住苍龙”?何时才能“缚住苍龙”?这体现了毛泽东作为当时党的核心领导人物之一、作为军事战略家清醒的、实事求是的战略判断。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虽然红军主力已抵达陕北,但革命力量仍很薄弱,面临的生存压力与战略挑战依然空前严峻。国民党重兵集团持续围困封锁,陕北根据地物资匮乏、人口有限,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复杂局势更要求党在政治和军事上作出极其精准的应对。

  正是这种清醒,推动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最终走向胜利。“何时”之间,是思考、是谋划、是战略定力,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面对一切挑战的体现。

  新征程上新赶考:宝塔山下的重温与启示

  站在宝塔山下,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召唤交织在一起。在这里重温诗词与誓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毛主席通过这首词告诉我们:真正的信仰者,既要怀有对理想的坚定自信,又要保持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既要缅怀牺牲、敬畏历史,更要敢于面对复杂局面、善于谋划未来。

  今日中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依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重温诗词与誓言,就是提醒我们自己:勿忘初心,不忘来时路;保持清醒,走好脚下路;坚定信心,开创未来路。唯有如此,才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不断夺取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