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
《健全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朱晶 著,科学出版社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晶及其团队所著的《健全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2025)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A102)的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该专著以鲜明的问题意识、系统的政策设计与扎实的证据体系,有力回应了高水平开放下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时代命题,是一本集思想性、政策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学术佳作。
把握时代脉搏,系统构建双循环协同互促的粮食安全战略框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既有赖于国内循环的高生产安全水平,也离不开高水平开放下国际循环的有效补充。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保障粮食安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离不开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海外农业资源,对外开放和农业贸易已经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水平开放也意味着更大的外部压力与更多的输入性风险。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政经格局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的背景下,如何统筹开放与安全、构建既具有战略自主性又具有开放弹性的现代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无疑是一个迫切且根本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朱晶的这部著作紧密围绕这一战略需求,聚焦国际国内两个循环的统筹利用,深入分析高水平开放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非传统压力和挑战,从政策改革、规则对接、风险识别到全球治理,构建了一套系统性回应结构性压力的研究框架与实施方案,为基于全球观和全局视野完善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直面矛盾问题,深刻剖析粮食安全的非传统挑战及其应对思路
随着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国际国内双循环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给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也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推动粮食安全领域双循环的协同互促,亟需在观念上、行动上、策略上、政策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高水平开放下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亟需树立生产-消费-贸易“三元平衡”的新思维。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非传统压力和挑战表面上冲击的是国内循环中的内部市场秩序,实质上凸显出对于国际国内双循环连接机制认知上的思维误区,即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是“价格差距”,而非“供需缺口”;高产量并不必然带来高自给率,缺乏比较优势的“高产”挡不住被动进口;粮食安全并不等同于完全自给自足等。应当直面传统产需“二元平衡”思维所解释不了的新困境,把粮食贸易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粮食供求平衡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中,做到有保有放,该保必须保,该进就得进。
其次,应对“想挡挡不住”和“想做做不了”的挑战,亟需探索国内粮食支持保护政策设计的新思路。在高水平开放下,我国长期以来建立并行之有效的农业国内支持保护政策面临掣肘与困境。今后我国在探索实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推动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等重要的政策工具在设计上与国际规则接轨,使之既能符合我国粮食安全需求又能适应国际规则要求。
再次,应对“想进有风险”的挑战,必须化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树立大食物观下多元食物进口新理念。完善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既要确保国内生产安全,也要保障国际进口安全。一方面,要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输入性风险,以确保粮食进口在进得足、进得稳的同时,也能够保得住、拼得过,促进国际进口与国内生产相协调,更好地掌控进口节奏与主动权。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强化贸易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参与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等多种途径,增强国际供应链的掌控力和话语权。
最后,应对“想为难作为”的挑战,必须坚持包容开放合作共赢,强化全球粮农治理责任担当的新使命。受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因素影响,WTO等多边体制治理框架长期存在的漏洞被不断放大,出现了规则失宜、机制失灵、谈判失效、韧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了全球农业贸易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当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合作,主动承担国际责任,通过积极推动粮食领域务实合作、设置国际议程、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建立公正、合理、有序的粮食安全治理新秩序,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市场稳定与安全。
总之,朱晶及其团队的这部著作紧扣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将研究视角从传统关注国内生产拓展到关注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和国际环境等多维层面,不仅有力丰富了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论体系,更为健全完善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切实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对内和对外治理能力提供了思想助益。作为一名长期耕耘于“三农”政策领域的研究学者,我十分欣喜地读到这部著作,也非常期待有更多研究者深入探索,共同为服务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贡献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