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7月23日电 在青海湖北岸,一片名为“克土”(蒙古语意为“寒冷之地”)的沙海,曾上演着“风卷黄沙漫天舞”的生态困境。四十年过去,这里奇迹般绘就了“绿荫如盖鸟争鸣”的动人画卷。让我们走进克土,探寻这片沙地上的生态文明密码。
同心:向沙海要绿色!
“从1980年开始,我们扛着铁锹、背着树苗,一头扎进这克土的沙海。那时候是人跟沙子斗,现在是人跟沙子一起活。”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草原站站长石德荣语气里满是自豪。40年前,黄沙漫天,草场被吞,牧民的家园岌岌可危;如今,6万亩沙地神奇地变成了林草茂盛的绿洲,沙地总面积减少了6.71万亩。
克土的成功,靠的是一套向自然学习的办法和大家伙儿的齐心协力:牧民们主动让出赖以生存的草场,支持“先封起来不让放牧,再种上灌木草固定沙子,最后栽树成林”的步骤,这才走上了“人沙和谐”的路子。海晏县自然资源和林草局林业高级工程师马文虎说得实在:“搞生态,关键得顺着老天爷的脾气来。啥东西能在这儿活下来,咱就种啥,不能硬来。”
先让沙棘、乌柳这些土生土长、耐旱的灌木扎下根、锁住沙;然后再种上樟子松、青海云杉这些乔木,慢慢形成“草护着、灌木撑着、大树立着”的多层防护带。据马文虎介绍,2013年引种的樟子松特别关键,它打破了高寒沙地没有常绿大树的历史。冬天白雪覆盖松林的美景,成了青海湖北岸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活招牌,实实在在地告诉大家,好生态也能带来好收益。
攻坚:高寒沙地如何尊重自然?
克土地区年降雨量不到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曾被看作“死亡沙丘”。能在这样的地方造出绿色奇迹,靠的是“科技巧劲”,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失败让我们学会了尊重自然。”当我们问到治沙遇到的困难时,马文虎回想起早年裸根沙棘苗“种下去就死”的困境。但他说,治沙人没蛮干,而是动脑筋、搞创新,琢磨出了“沙棘营养坨”的法子:用有营养的腐殖土裹住树苗根,成活率一下子就上去了。后来又发现,早先种的青杨树喝水太猛,树底下寸草不生,反而破坏了小环境。他们立刻调整,改成低密度种针叶树,一亩地就种十来棵,让这些“母树”自己繁衍后代。这种“给自然留点空间”的做法,正是可持续修复的根本。
他们还创新地用上了高山融雪水管道灌溉系统,用智慧解决“水”这个老大难。精准浇水配合低密度种树,既保证树能活,又让林下的草有机会长出来,整个生态慢慢恢复了。这种“工程+生物”的组合拳,体现了系统治理的思路。现在,示范区的植被越来越密,湿地也在悄悄扩大,一个接近自然、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守护:绿荫背后的人
“种树三分靠种,七分靠管!”今年54岁的护林员华世才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守住这片绿色的关键。他的摩托车和马,在沙丘间穿梭了13年,硬是踏出了一条守护之路。四辆摩托车、五匹马用坏的零件,默默诉说着巡护几十万亩林地的艰辛。“我最早住的是四处漏风的破瓦房,现在不仅住在砖房管护站,还配备了专业望远镜!”国家持续加大投入,给这些一线守护者撑了腰。
华世才的活儿看着琐碎,却一点马虎不得:检查每一段围栏、看看每棵树长得好不好、发现病虫害的蛛丝马迹就赶紧记下来。有一年夏天,他敏锐地察觉一片胡杨林叶子掉得不对劲,马上上报并配合专家鉴定虫种、定制消杀方案,硬是把一场虫灾给摁住了。“治沙护林,得像养孩子一样,得有耐心,更得有责任心。”2013年华世才亲手种下的樟子松林,如今已绵延数公里、郁郁葱葱。正是这千千万万次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守护,才让示范区树木的成活率稳稳保持在85%以上。
40年风雨路,这是一场几代人接力的绿色长跑。石德荣和同事们4次捧回国家级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的奖杯,马文虎等5人获评先进个人。这些荣誉背后,是一代代治沙人不计名利的默默付出和集体奋斗的荣光。
谈到牧民们经历的风沙侵袭和治理艰辛,以及现在来之不易的成果,马文虎说:“现在周边牧民群众从原来的不理解到现在自发参与到保护工作当中,包括当地牧民参与森林资源的管护,群众和干部职工参与到每年的植树当中来,热情很高。环境好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对环境依赖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尤其是落日的时候,沙丘是金黄色的,植被是绿色的,非常好看。”
克土的巨变宣告着:当牧民从“旁观者”变成“守护者”,当科技人员学会“给自然留空间”,当护林员用13年踏出一条巡护路——人,才是修复生态、创造奇迹最根本的力量。这片由无数普通人汗水浇灌的绿洲,不仅守护着青海湖的碧波,更向世界证明:尊重自然规律、依靠集体智慧、付出持之以恒的坚守,荒漠也能孕育出生生不息的绿色文明。(“文明中国”采访报道组:新华网 刘娜 海晏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