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共中央为推动抗日救国民族运动,牵制和分散国民党军,减轻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决定以红军第七军团组成的先遣队。先遣队辗转至闽浙皖赣边区时,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军第十军团。1935年1月底,红十军团损失严重。先遣队先头部队在粟裕、刘英率领下,整编为红军挺进师,转战闽浙赣边苏区,余部就地分散开展游击战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全部改编为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1934年7月,为宣传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中央决定由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到浙皖赣边进行游击活动,宣传抗日救亡运动。

7月7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主力经石城、长汀、连城,向永安进发;一部从长汀绕道宁化、清流向永安集结,开始执行北上任务。随即,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入闽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过闽江。

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护送的红九军团先头部队在福建永安小陶集结会师。同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福建永安小陶因此成为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红军北上抗日的亮剑之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早的出发地。

1934年11月4日,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红十军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红七军团改编为第19师,寻淮洲任师长,聂洪钧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如痴任参谋长。红十军主力改编为第20师,刘畴西兼师长,乐少华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还决定: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兼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曾洪易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兼闽浙赣军区政治委员,粟裕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刘英任闽浙赣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十军团约1万人,继续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

北上抗日先遣队横跨闽、浙、赣、皖四省几十个县,堪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锋,积极推动了抗日民族运动的发展。

1934年12月,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安徽的谭家桥遭到国民党军补充一旅攻击,被迫突围转移。1935年1月,在怀玉山的战斗中,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参谋长粟裕带领一些轻伤病员和军团机关工作人员突破包围圈转移到达闽浙赣苏区。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和军团长兼20师师长刘畴西负伤被俘,19师师长寻淮洲战死沙场。北上抗日先遣队壮志未酬,但其“血战东南半壁红”,把共产党人的抗日主张,把有血性的中国人的精神传到了大江南北,包括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威震四方。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作战行动是万里长征的第一缕红飘带,是红军主力部队长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力配合了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极大推动了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在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